中山女高前身是為「台北第三高女」,120年校慶時約260名校友同聚一堂,平均年齡90歲,她們回憶當時日本老師很嚴格,遲到會罰站,但可能因是女校,不太打學生。 圖/報系資料照片 分享 facebook 日據時代,我們的阿公阿嬤怎麼生活?他們許多人曾擁有一個日本名字,卻逐漸被時代遺忘,連子孫都不知曉。「生活在這個歷史斷層中的台灣人,會是怎樣的心情?我想將這些記錄下來。」2002年起,日本歷史學者大谷渡,走訪日本和台灣,爬梳日據時代的報紙、信件、日記等檔案,並親自訪問曾經活在那個時代的人,完成「太陽旗下的青春物語:活在日本時代的台灣人」一書,本周由遠足文化出版。 #div-gpt-ad-1503996040247-0 iframe { margin:auto; display: block; }

#div-gpt-ad-1503996040247-0 > div { margin: auto; display: block !important; }《太陽旗下的青春物語:活在日本時代的台灣人》書封。 圖/遠足文化提供 分享 facebook 曾就讀台北帝大醫專部的醫師蔡孔雀受訪時表示,當時的醫學教育主張「行醫之前,必先學為人」,當醫師不是為了賺錢,學生必須接受「修身課教育」。當時的「醫者仁術也」教育,就連現代日本也已失傳。日本教育鼓勵獨立思考,另一位醫師葉英杰回憶,念台南第二中學校時,歷史老師高橋教諭雖然強調「日本精神」、也有貶低台灣人的惡習,卻鼓勵學生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。某次高橋要學生在課堂上寫下世界的偉人,他寫下蔣介石跟史達林。下課後他主動到老師辦公室道歉:「我寫錯了。」高橋老師卻告訴他,「這是你個人的思想,沒什麼。不要擔心,因為這是個人的想法。」● 重視教育 老師挨家挨戶勸念書日本政府相當注重教育,女醫師廖里回憶。1920年代,願意讓子女進入國小就讀的台灣家庭很少,學校老師經常挨家挨戶拜訪,勸父母讓子女上學。那個年代,為了方便,小孩子都穿開襠褲,6、7歲才開始穿一般的褲子。那時候的老師家訪時,會懇求家長:「能穿褲子的小孩,就可以去學校上學唷。」女醫師王蘭招回憶,父親王阿元出生農家、家境窘困,雖因成績好獲得進入師範學校的機會,家長卻反對。他念日本公學校的班導師和校長,都親自到家中勸說,才讓王阿元得到念書的機會。王阿元因此非常重視教育。即使教師收入不多,仍縮衣節食,供女兒接受高等教育。王蘭招受惠成為台灣早期罕見的女醫師。● 老師像軍人 日台歧視如影隨形台南第一高女修學旅行,1936年11月攝於屏東山地門。 圖/遠足文化提供 分享 facebook 但大谷渡也從多位訪談者口中知道,那個時代的日本老師,「如軍人般暴烈,殘酷卻缺乏愛心」,在現代也難以想像。生於台南望族的名門閨秀劉秀華,一生中唯一被歧視的歲月,是進入以日本學生為主的國小與國中。當時的日本學生認為「台灣的東西看起來都很蠢」,只要她一打開便當,便會遭同學嘲笑。逼得她小小年紀,得教母親作日式便當。念台南第一高女(台南女中)時,她拿到第五名,按慣例前七名學生都可拿到「學業優秀」獎狀。那一屆偏偏只頒給前四名。她認為,這是殖民政府的政策,不會表揚台灣學生。日本教育相當重視禮儀。當時的國中學生,升學班教數學和英語,不升學班教家政等,唯一都要上的課程是禮儀。女醫師王蘭招回憶,好友念台中第一高女時,教授禮儀的老師當學生的面表示:「台灣人不正座,日本人才正座。」因為台灣人過不慣榻榻米生活,正座時腳很快便麻痺了。但王蘭招好友為了爭口氣忍耐繼續坐,終於打敗日本學生。● 在台備受歧視 留日卻被求婚許多受訪者回憶,他們在台灣備受歧視;但到了日本,生活在日本的日本人非但不歧視他們,還會因「物以稀為貴」大受歡迎。劉秀華到日本留學後,被日本人求婚,她卻因年少時的不愉快回憶,一口回絕「我不和日本人結婚」。大谷渡也訪問二戰期間、正值青春歲月就必須面對殘酷戰爭的台灣人;包括被迫當「學徒兵」防守海岸線的學生、以及遭徵召赴南洋擔任軍夫卻被美化為「特設勤勞團」的台灣青年。他直言,要讓日本讀者知道,當時的台灣人被迫為「大日本帝國」犧牲的真實面貌。

    #LIST_START# #LIST_START#
  • 娛樂城
  • #LIST_END#
>8591 #LIST_END#
C005BFDE9C13C9B4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8591 通博娛樂城 娛樂城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ckilrqa3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