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7日親子天下舉辦國際教育年會,下午以「教室裡的阿德勒/AI時代的心素養」為主題,邀請南附小教師溫美玉以及「千樹成林創意作文」創辦人李崇建談論心靈健康。李崇建表示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因為負面經驗而逐漸遠離自我失去連結,他指出了解自我的第一步就是覺察自己的情緒。 李崇建說大人在與小孩相處時,常不懂如何面對小孩的情緒,並教育小孩面對自己的情緒。他以一位孩子與家長的對話為例,當孩子課業沒有跟上時父母可能會告訴他:「不要難過,你已經盡力了。」然而下一句卻又賦予期待:「你下一次還要繼續努力。」 這時小孩會感到矛盾與困惑,當他下次又考不好時,他就會對父母及自己感到生氣、絕望與失落。他說一但孩子有了負面情緒,孩子就會開始遠離真實的自我,因為他並不想連結自己去面對那些負面情緒。 他還舉例,曾有女孩對母親說自己很熱不想穿衣服,但此時母親卻否定孩子的感受,要求孩子穿衣避免感冒,類似這樣的經驗容易讓孩子感到沮喪,也讓小孩失去跟自己連結。他說父母或許會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,然而此時重點不在於「應不應該」,而是家長怎麼跟孩子對話。 在面對這些抽象的感受時,教學現場的老師可以如何幫助孩子面對自我情緒?任職於南大附小的溫美玉透過教室內的情緒卡、問答以及角色扮演,引領孩子辨認自我感受。她說她曾看過有老師在面對孩子的爭論時,想當法官辨別誰對誰錯,然而這樣的做法到最後老師大多會受傷「因為即使是監視器都有死角」。她認為在處理衝突時,老師同理孩子當下的情緒其實更為重要。圖擷取自影片 分享 facebook 當孩子將兒時的創傷帶到成人階段時會如何?李崇建說:「理論上我們都知道要愛自己、對自己寬容。」然而現實當中自我內心卻常會出現質疑自己的聲音,並感受到痛苦、疲累與憂傷,他表示這些感受無法透過理論而被控制住。他舉例,曾有一位女性對於父親疏於照顧感到生氣,然而理性上她卻否認了自己的情緒,因為她覺得不能對父親生氣,而她也不斷告訴自己她不值得被愛。 李崇建表示,否認自己的情緒並無法舒緩自我內在的痛苦,甚至會讓自我更疏離。他提到,面對自己真實情緒的步驟包括了覺察、承認與接受,「當一個人能完整訴說他的情緒,他才能獲得療癒。」他說道?
38AEC0C3734A0E60
arrow
arrow

    vickilrqa3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