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人示意圖。 圖/ingimage 分享 facebook 說起今年至今的話題書,林立青《做工的人》(寶瓶文化)絕對名列前茅。畢竟光是他在工地監工十餘年的親身經歷,就讓他寫起工地眾生相,多了許多說服力。全書以林立青第一人稱出發,描述工地種種:人物故事、工作艱辛、生活情況、社會位置,乃至與工地生態圈相連的拾荒者、超商店面、性工作者等樣貌。透過林立青幾乎如人類學般的「參與式觀察」,這些民眾原本陌生的現象,穿越地理的南北差異╱城鄉差距乃至階層身分的阻隔,來到眼前。書中對工人的生活╱工作描述,對一般讀者幾如「獵奇」,卻也得以增加對此族群的認識:諸如工人為何寧可帶上各式止痛藥卻不就醫、飲食習慣如何養成、喝哪些酒甚至為何吸毒,都有非常個人式、生活化的觀察,為讀者對此族群的認識注入情感。全書最精彩的部分之一,是對外勞的觀察。林立青生動寫出工人權力結構中,本勞對外勞的心結:既氣他們拉低薪水,又樂於因外勞拉高權力層級;但動人的是,即使位於權力結構較高層,本勞仍基於工人間的體恤,對外勞遭剝削深感同情並伸援,甚至在技術上傾囊相授。在林立青筆下,工人這種出自「同病相憐」的人性關照,也延伸到對本地社會不同身分人士:外配、身有障礙的性工作者、超商店員……林立青兩度描述,當工人發現「奧客」為難超商店員,會如何同仇敵愾幫忙解圍,這都是書中綻放光亮的溫暖時刻。做工的人。圖╱寶瓶文化提供 分享 facebook 泥水工真如主流商業雜誌描述,周薪10萬,比教授還多3倍嗎?林立青以《做工的人》,試圖將他所見的工人面向呈現給大眾,也試圖破除主流社會對工人的部分誇大描述。或許他因身為監工,觀看位置時而超脫時而融入,所知也限於個人經歷,但在少見以非學術方式書寫工人的台灣社會,已有相當貢獻,讓一般民眾對工人族群,多些人性體會與共感?

F61D4407B1D525D7
arrow
arrow

    vickilrqa3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